2022年07月22日 09:07
现在的家长都知道,学习内驱力这个词。许多家庭教育老师动辄想激发孩子的学习驱动力,似乎这是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灵丹妙药。许多家长来向我咨询和求助的时候,一般不会说孩子厌学,而是会说孩子学习没有动力。老师请你激发他的学习内驱力。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学习的内驱力呢?在心理学中,所谓的驱力,形象的说就是人会被什么样什么样的动力推走。弗洛伊德说,人的基本动力是生存驱力和性驱力。孟子也讲,食色性也。翻译成人话就是饮食男女,这是人的基本动力和本能。
美食性都可以激发人的快感,之后人的大脑就会指挥内分泌系统分泌多巴胺。分泌多巴胺以后,我们就会感到愉悦。这就是多巴胺的作用。
后来,弗洛伊德的继承者们又发明了依恋的驱力,也称关系驱力。心理学中认为,亲密的关系也会成为人的驱力。生存驱力、性驱力、关系驱力三种驱力构成了传统的驱力模式。这一点我们成年人应该都也会很认同。看到没有压根就没有所谓的学习内驱力这个东西。要说的话一定是延伸的内容。我们古人说的很清楚。
书中自有颜如玉。书中自有黄金屋。古人读书的原因是因为书中有美颜和黄金。但是对于孩子,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来说,情况就有些特殊了。对于小孩子一开始的物质奖励是很管用。
小时候一颗糖就能让孩子开心,可以让孩子乖乖的听话。大一些上学了一顿美食,一双新鞋或者一套新文具,都可以成为孩子期末考试考出好成绩的目标和动作。但是慢慢的不管用了,物质奖励的门槛越来越高了,物质奖励的效率也越来越差了。这一点也像我们成年人一样。现在大家的物质条件都不错,但是大家并比我们小时候更快乐。对于一般的中学生来说,现在的生存驱力是不存在的。物质奖励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。而且中学生谈恋爱算早恋是被家长和学校禁止。
那么现在唯一能用在学习上的驱力,只有关系驱力。孩子们的厌学到底在讨厌什么?让我从三种关系的角度来回答一下。我讲过。孩子发生厌学问题的时候,讨厌并想逃避的是三种关系:
讨厌同学之间的分数排名的竞争关系。
讨厌师生关系中,老师更像上司,自己,更像员工。
还讨厌功利的家长,不能够接受自己的平凡和失败。总拿自己和最优秀的比较。不断的希望子女去竞争,并且还要能够胜出。
小时候,孩子的活动限制在家庭,只存在亲子关系。当孩子走进校园,开始面对的是三种关系,分别是同学关系、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。这三种关系出现问题,孩子就会不愿意学。可是如果这三种关系处理好了,反而会成为孩子的关系驱力,促进孩子学习。
家长们都知道,择校时总是想方设法的要进重点,为什么呢?除了师资强、升学率高以外,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好学风正。同学之间会有帮互助。
上学期间,家长会想方设法和老师搞好关系,为的是让老师多关注、多讲,多鼓励自己的孩子。更重要的是,亲子关系在孩子的求学和成长过程中,家长的无私付出一直希望不断不断的鼓励。这才是孩子愿意承受学习的辛苦、考试的痛苦,坚持不放弃的真正原动力。所以父母的鼓励,老师的关注,朋友和同学的友爱,这才是孩子能够坚持努力学习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