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

2022年06月01日 15:06

58

早在今年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国家便强调要把“保就业”放在优先位置,为什么就业问题如此之重要的?来看看今年的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就知道了。据教育部预计,2022年我国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将达到1076万人,首次突破千万大关,比去年增长一百多万人。应届毕业生数量和规模均创历史新高,而就业率却屡创新低,据统计今年4月份,16-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高达18.2%。

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,毕竟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困扰着不少在校大学生,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来提升自己的学历,以期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后有更高的起点并且较少相应的竞争。根据调研报告显示,今年大学毕业生的期望月薪比去年降低了约五百元,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毕业生的竞争激烈,同学也说明很多学生希望降低薪酬要求来寻求工作。其实随着国家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,近些年来高考生越来越多,各大高校也在扩招,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很正常的,社会能够提供的职位跟不上本科生毕业数量,也就导致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廉价,更何况,有很多的大学生在学校时根本没有学习太多的专业知识,导致在步入工作单位之后,公司甚至还要进行另外的培训,这也就让一些公司不是很乐于招收应届生,只会要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人。这就导致应届生就业更加困难。


就业压力是选择毕业去向的首因


应届生选择去向时考虑的因素中,就业压力占比最高,为47.6%,其次为所学专业(36.1%)和经济形势(35.6%),院校背景、长辈意见、理想爱好等因素影响程度较低。可见,与个人因素相比,环境因素对毕业生的去向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。

当前国内疫情反复,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承压,感受到今年求职竞争非常激烈的应届生比例为61%,比去年高6个百分点。因此更多人选择继续深造、自由职业、慢就业等方式缓解自身就业压力。


选择读博的硕士生增多,“考博热”可能正在兴起


具体看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去向,2022年,硕士研究生选择“国内继续学习”的占比11%,显著高于2021年的4.3%。一方面,国内博士人才仍较稀缺,薪资水平相对其他学历有明显优势,吸引更多硕士生考博;另一方面,可能也是硕士生暂缓就业的一个选择,“考研热”是否会逐渐渗透到“考博热”,值得关注。


中高收入家庭毕业生倾向深造,中低收入倾向自由职业、慢就业



除教育背景外,家庭收入对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规划也有影响。32%的家庭收入“中上”应届毕业生选择“国内继续学习”,占比明显高于其他收入水平家庭学子。而家庭收入“高”的应届毕业生选择“出国继续学习”的占比17.1%,明显高于其他收入水平家庭学子。中低收入家庭毕业生更倾向于自由职业和慢就业,其中,分别有21.5%、19.5%的低收入、中下收入家庭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,占比高于其他收入水平家庭学子。分别有18%、17.6%的低收入、中下收入家庭毕业生选择慢就业,占比高于其他收入水平家庭学子。


这届毕业生很务实,主动降低就业期待


55%的毕业生因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降低期望,仅有27.2%的毕业生期望升高。65%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调整受“求职竞争情况”影响,而分别有57.1%、49.4%的毕业生受“国内经济形势”、“产业发展情况”影响。可见,对经济和就业市场面临的压力,大部分毕业生都有理性预期。


求稳心态有增无减,毕业生对国企热衷度继续上升


对于偏好的就业企业类型,国企仍是毕业生首选,占比44.4%,高于2021年的42.5%。选择民营企业的占比17.4%,比2021年的19%继续下降。国企热、考公潮升温,民企热度降低,共同折射出本届毕业生在选择工作上的求稳心态加剧。此外,可能也与疫情后国企面向大学生的扩招有关。


今年更多毕业生愿意去小微企业就业


本届毕业生中,有45.1%青睐规模在500-9999人的中型企业,占比最高,并高于2021年的44%。同时,毕业生对小微企业的选择增多,2022年选择微型企业、小型企业的毕业生占比3.6%、34.4%,高于2021年的1.8%、28.7%。这正是就业压力加大下的务实选择,与期望月薪下降表现一致。这对小微企业来说,也是储备新生力量的好时机。随着政府持续纾困小微企业,度过疫情冲击后的小微企业也将收获更多年轻人才。


毕业生对IT互联网、房地产行业的热度微降


2022届毕业生期望去IT/通信/电子/互联网、房地产/建筑业行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4.1%、8.8%,比去年降低1.3个、2.1个百分点。随着去年以来互联网、房地产行业发展放缓,招聘规模增速放缓或有所收缩,毕业生也应势调整就业期望,降低了对这两个行业的选择。


国家机关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吸纳作用提升



从毕业生签约的单位性质看,签约民企、国企的毕业生分别占31%、30.9%,共吸纳6成以上毕业生就业,是促进就业的双主力。但与去年相比,民企、国企比例分别下降12个、5个百分点。而国家机关(10.6%)、事业单位(7.6%)的比例分别上升6个、4个百分点。疫情下,国家机关、事业单位释放更多就业岗位,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更好吸纳作用。


硕士生签约率下降,专科生签约率逆势上升


分学历看,硕士、本科、大专的毕业生签约率分别为20.6%、15.3%、14.7%,依然是学历越高,签约进展越好。但与去年相比,硕士生签约比例大幅下降13个百分点,大专生则逆势升高5个百分点。

研究生扩招使得求职市场里的硕士生供给增多,而以往吸纳硕士生较多的教培等行业当前招聘收缩,加之硕士生对就业的期望仍相对较高(在2022届毕业生期望薪资下降的情况下,硕士生期望薪资仍比去年升高),多重因素使得今年硕士生签约率下降。

与此同时,以往吸纳大专生较多的商业服务等行业近两年招工规模上涨,加上大专生更加务实的择业观,去往民企、小微企业就业的比例都高于本科生和硕士生。因此大专学生的就业表现出更大的弹性。


双一流院校就业优势明显,普本毕业生陷就业困境


分院校类型看,双一流、普通本科、专科院校的签约率分别为33%、12.5%、13.3%,双一流院校优势明显,而专科院校签约率高于普本,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不容忽视。


从专业设置看,普通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比例较高。调研样本中,普本院校的经管类毕业生占24%,高于双一流院校的13%和专科院校的17%。而2022年经管类专业签约率仅10.5%,在所有专业中排名靠后,这也是造成普本毕业生整体签约率较低的原因。相对来说,双一流院校的理工科学生比例更高(56.5%),高于普本的45%和专科院校的31%。理学(29.5%)和工学(17.3%)均是签约率领先的专业。


名校光环照耀“双一流”求职路,普本、专科生受益于实习经历


双一流院校毕业生主要将获得Offer归因于名校光环,占比49.5%,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毕业生。此外,选择“专业就业前景好”、“学习成绩好”、“学生干部经历”的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占比也要高于其它类院校毕业生。与之相比,36.9%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、47.8%的专科院校毕业生将成功获得Offer归因于相关实习经历。“社会实践经验丰富”、“求职目标明确”也是普本、专科生的优势。


通过调研可以发现,2022年就业形势比以往更为严峻,应届毕业生在心理上调低求职预期,在求职行为上更加保守,或通过进入自由职业、慢就业、学习深造来对冲近在眼前的就业,或通过求职国企、微型企业以求稳定、保就业。产业的周期波动对不同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影响,学历溢价降低,名校优势依旧。